(本网讯 陈灏 )6月12日以来,我校各族师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孝感籍姚期智回信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等结合起来。师生表示,要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积极投身2024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铸工匠心,立报国志,德技并修,强校有我,创高升本,不负韶华,发奋图强,技能成才报国。
6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清华大学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向你表示诚挚问候。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姚期智曾长期在美国高校任教,2004年全职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近日,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回国任教20年来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表达科技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姚期智教授,祖藉湖北孝感。戴着眼镜的姚期智先生,给人一种温文儒雅学者风范的感觉。这位“人生第一站”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接受启蒙教育的学者,是一位以为人类做重大贡献为轴心,以兴趣为经线,以能力为纬线不断编织人生大厦的人。
“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头20年生活在中国,20岁以后生活在美国,57岁以后又将人生归宿在中国大陆的姚期智的人生轨迹宛如一个圆。他选择了清华大学,选择了自己所衷爱的舞台,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舞台角色。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网站显示:姚期智,祖藉湖北孝感)
孝感,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秀美之城、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孝感,文化名城,俊采星驰。在这里,山川灵秀孕育出无数俊杰,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胸怀壮志、成才报国的仁人志士,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奉献精神,成为世人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为协同做好各族师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精神工作,湖北职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孝感籍“两院”院士名录,以飨师生。同时,向“两院”院士致敬,孝感籍“两院”院士名录作为思政课、课程思政的案例,激励更多的湖北职院青年学子,铸工匠心,立报国志,德技并修,强校有我,不负韶华,发奋图强,技能成才,科技报国。
胡正寰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男,汉族,1934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湖北孝感,零件轧制成形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效零件轧制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锻压)分会理事长。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在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56年4月至1981年5月,在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担任讲师;1981年6月至1985年5月,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副教授;1985年6月,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公认的主要开创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这项高新技术国家之一。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黄宗道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宗道,男,汉族,1921年2月出生,2003年4月26日逝世,籍贯湖北孝感,橡胶专家和土壤、肥料学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
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长期从事天然橡胶的研究工作。冲破外国专家认为北纬15度以北不宜植胶的“植胶禁区”的说法,成功地在我国北纬18度-24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成为世界的一个创举,获1982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在橡胶高产方面,使亩产量达到200公斤的高水平(海南岛当时亩产量平均为60公斤),这在对我国植胶区纬度偏北、气温低、割胶天数比外国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是一个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在我国大面积栽培橡胶树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经验。1979年主编《橡胶栽培学》,1987年与何康主编《热带北缘橡胶栽培》。
在橡胶等热带作物研究领域成绩突出,为中国橡胶种植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橡胶界享有崇高威望,1988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91年被美国世界成就研究所推举为“世界有名望的终身成员”。
夏军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军,男,汉族,1954年9月出生,籍贯湖北孝感,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聘为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生态学计划(EHP)科学委员会(ASC)委员,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执行局执行委员、 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发展中国家专门委员会(IAHS-WGRDC)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荣誉副主席、国际水资源系统委员会(IAHS-ICWRS)副主席、世界水理事会(WWC)常务理事、 国际科学院理事会水文计划(IAC-Water Programme)联合主席、全球水计划亚太区域委员会(GWSP-APRC)主席、 全球水系统委员会中国委员会(GWSP-CNC)主席等职。
主持长江经济带水循环变化与中下游典型城市群绿色发展互馈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胡亚安
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亚安,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籍贯湖北云梦,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以国家水利水运水电事业发展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内河水运通航建筑物前沿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实践,坚守科研与工程一线,带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航建筑物研究团队,为中国通航建筑物科学研究领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制通航建筑物模拟技术、原型调试、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方面行业标准10部,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专项及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2008年入选水利部首批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池际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池际尚,女,汉族,籍贯湖北安陆,1917年6月出生,1994年1月1日逝世,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学与岩石学界的奠基石,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伦茂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助教,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曾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地质矿产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
李仲平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仲平,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籍贯湖北安陆,工学博士学位,复合材料专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先进功能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航天极端环境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以及型号研制。负责并带领团队探明天线罩热透波、防热复合材料微观烧蚀、高效防隔热等机理,提升一代、发展两代防隔热材料体系;创新发展烧蚀防热树脂液体成型方法与应用技术,成为烧蚀防热复合材料主要工艺;主持我国宇航级碳纤维国产化攻关,构建研制技术体系与自主保障能力;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代临近空间材料体系,支撑了临近空间与高超声速飞行器引领发展;研制出系列新材料与防热结构,支撑保障了再入机动、精确制导、滑翔、小型化等型号跨代发展及探月、探火等航天重大工程成功。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郭令智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男,汉族,1915年4月出生,2015年8月5日逝世,籍贯湖北安陆,地质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地学规划组组长,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IGCP224项目、IGCP267项目中方主席等学术兼职。
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建立华南构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论证了板块俯冲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跃迁的总趋势。得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提出鉴别大陆边缘的8项标志,揭示我国陆内板块A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形成机制。
发表150余篇论著(包括与他人合作),其中关于地貌学和工程地质方面的21篇,区域地质构造方面的24篇,板块构造方面的6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外刊物上发表12篇。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高教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授予李四光荣誉奖及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2001年被授予江苏省研究生教书育人奖。
方忠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忠,男,汉族,1970年7月出生,籍贯湖北汉川,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3年,访问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筑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2003年回国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现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着重于凝聚态物质中新奇量子现象的计算与理论研究。利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通过计算和模拟的手段来探索微观系统的物理规律,研究新奇量子现象,预测新型量子材料。通过发展特色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在自旋-轨道物理,特别是拓扑电子态理论和计算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计算预言了若干重要的拓扑量子效应和和量子材料,并被实验证实。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3万余次。
曾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周培源物理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等。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周又和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又和,男,汉族,1957年5月出生,籍贯湖北汉川,力学科学家与教育家,兰州大学教授,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1月和1984年12月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分获学士与硕士学位,1989年12月在兰州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现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任等。
曾任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创院院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从事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的理论建模、计算方法、基础实验和科学实验装置研制等研究,在超导、铁磁、压电材料力学和风沙电方面取得系统研究成果。
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和IEEE超导委员会的国际奖励1次等。
开创了我国超导固体力学研究,创建了超导材料及结构的力-电-磁-热相互作用理论,研制出国际首台全使役场超导材料力学实验的科学装置,提出了准确高效的小波封闭求解方法和分场降阶迭代法,揭示出变形对超导性能退化影响的反作用机制,实现了力学支撑我国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从0到1”的突破等。
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研究团队(2007年)、国家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11年)和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2013年),主导了兰州大学固体力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建成了兰州大学工程力学博士点(2005年)、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和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等。
个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2000年)、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6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师德标兵”(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009年)、徐芝纶力学奖(2019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等。
指导的3篇博士学位论文分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及其提名(2012年)、中国力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培养出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各1人,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等。
姚期智
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期智,男,汉族,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湖北孝感,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密码协会会士。
1967年,获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教授、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William and Edna Macaleer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等。
姚期智是研究网络通讯复杂性理论的国际前驱,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2000年,获得图灵奖(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与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齐名)。2021年6月,获得日本京都奖。
李玶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玶,男,汉族,1924年3月20日出生,2019年9月10日逝世,籍贯湖北大悟,著名工程地震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
1947年,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工程水文地质专业 ;1954年,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并从事沿海地下军事工程选址;195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大地构造、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在工程水文地质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主持完成三峡坝区、二滩、丹江口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的构造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为云南阳宗海火电厂扩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及海南琼北地震烈度区划复核作出重大贡献。运用图像识别等方法对唐山、汶川地震作出科学预测;促成了渤海湾海峡通道兴建,开启欧亚大陆通道;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概念,为根治地震灾害带来福音。指出普斯罗、瀑布沟、二滩、小湾坝址有“强震发生断层”,应加设预警措施。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专著10多部、研究报告80余册,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两院”院士,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199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截至202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5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于1994年6月设立。截至2024年6月13日,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959人。
(湖北职院全景图 2024年6月无人机拍摄)
(审核:田寿永)